乡土中国-分崩离析的乡土社会
Contents
今天读完了费孝通教授的<乡土中国>,读完警觉,书中所描绘的乡土社会,何曾不是我从小生活之地?书中一字一句也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乡土社会的淳朴.但书中的乡土社会于今天的,已经不同了,在我看来书中所写的淳朴已经不再了.毕竟这本书成于 1947 年,距今已经 70 年了.
向土而生
从"土"出发,向"土"而生.我也是在乡下,现在依然是.本该对乡土社会有所感悟,但又十分想逃离这种处境.这并不是意识冲动的行为,因为真的是对乡下人的"愚"和"贫"感到无力.换句话说,我不甘困顿于此,于是选择逃离.既然如此,就应该于过去断绝一切关系.而看完这本书似乎又带给我一种美好的幻觉,然幻觉终究是膨胀的泡泡,如果贴得太近,还会溅一脸的肥皂水.书中的乡土社会,和我所经历的乡土社会绝对不是同一世界的.因为那个乡土已经渐渐消亡了.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朴质的好书,作者没有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来俯视乡土社会,相反的,以自身的经历和学者的思考描绘了一副曾经的乡土风情图.并没有对乡下人加以嘲讽和蔑视,这是当然的,可能因为那时淳朴和真情还留存于乡土社会.现在的话,已经不再了.这样的乡土社会,分崩离析了也不错.
乡下人是以"土"为生的,土是农业的根基,也是粮食的基地.这就解释了安土重迁,迷信风水的之类的习俗,因为不想也不能离开以此为深入过的"土"啊.乡土社会之常态是世代定居,聚村而居.事实也是如此.这是一个"熟人"的社会.我理解的"熟人"就是经常因生活需要或地理环境经常碰面的,自以为相互熟悉的人们.书中的人们,相互信任,不因任何目的而相聚,这被称为"礼俗社会",与之相对的是"法理社会".正因这一点我才对它产生了厌恶.不是说周围的每个人都认识这种氛围不好,而是现在我们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聚集在一起,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很强的目的性,这里的目的可以是利益或只是为了取悦自己.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如此.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利益之上的(也包括公益活动,难道不是为了利益或者取悦自己(通过取悦别人的行为来取悦自己也是一样)?),感情只不过是衍生物.我这样说似乎很冷漠.可事实就是如此冷漠.最后,我们因利益而聚,也因利益而散.即使是亲兄弟也会因此反目成仇吧,当然不是随便说说,因为这件事一直在发生.发生在我周围.争争吵吵,我们这些垃圾从来不觉得累.当然这里没有必要说这些垃圾故事.有一天,我觉得这太傻了.不来往不就解决了?这或许就是人恶的本性吧.
人性本恶
书中也说到了乡土社会的文化,作者提到乡下人的"愚","私".但是似乎都在为此做辩解.把乡下人的"愚"归为知识问题而非智商问题,并又说到文字在乡下的普及,乡下人因为觉得直接face-to-face 说话更方便,所以觉得没有文字存在的必要,也是的文字在乡下的普及更加困难了.文字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,而乡下人是不需要的,可以三言两语解决的是,为什么要写字来长篇大论?说的一点不错,不能因此说乡下人愚蠢,就像<了不起的盖茨比>中所言:"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,你要切记,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."如果自己是在乡下长大的话就不会说出这种话了.又说"私"的问题,"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"不只是形容乡下人吧,人都是如此,或许有时心生怜悯帮助了他人.直面人性中的"私"就好,书中那些说"私"是乡下人最大的毛病的人,只是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"私",而把矛头指向别人而已.顺便提一下"素质"的问题,我们经常说的"素质"只是执政者或管理者立的rules,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人,更好的维持社会秩序,当这些rules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也不需要被管理者圈养了.因为你已经给自己设定了confining.或者这就是人类的文明?在一些垃圾的条条框框下(说的就是很多校规和教育上的规定),人未免也活的太苟延残喘了.当然你也可以说被自己圈养总比被别人圈养好,那也随便你啊.接下来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:条条框框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抹不去的烙印,这些人于是便趾高气昂的指责那些不遵守 rules 的人"没素质!".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就疯狂想笑.真是太好笑了.那些人只要记得"社会主义的好",便觉得自己会上天堂而不是地狱吧."内在修养"也不过是条条框框在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而已.
NOT A END
暂时先写这么多了,其实这是我的近代史作业(逃).